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来源|国民经略(ID:guominjinglve) 疫情的一举一动,都备受关注。
1月31日,世界卫生组织(WHO)将新型冠状病毒列为 “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”(PHEIC)。
疫情被列为“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”,是否意味着中国被动成了“疫区国”?是否意味着进出口都将受到极其严苛的限制? 不了解世卫组织运作机制的人,很容易被这些似是而非的恐慌言论所误导。 那么,影响到底有多大?
01 其一,PHEIC(“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”)只是警报机制,不等于中国就成了“疫区国”,所谓“经济制裁”更是无从谈起。 在世卫组织的公共卫生体系里,并无“疫区国”之说,有的只是“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”和“受染地区”两个概念。
先看所谓“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”,针对的是疫情这一事件,而非国家或地区。
被列为PHEIC,相当于世界卫生组织基于疫情严重程度,向世界各国发出紧急通报,提醒风险,并非当事国家就成了所谓的“疫区国”。
从历史来看,根据非典之后、于2007年正式生效的新版《国际卫生条例》, 世界卫生组织先后共宣布了5起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:
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、2014年的脊髓灰质炎疫情、2014年西非的埃博拉疫情、2016年的“寨卡”疫情、2018年刚果(金)埃博拉疫情。
一旦被列为紧急事件,国际交往、商贸、投资活动势必受到影响,但影响并未如想象中的那么夸张。
要知道,甲流的主角是墨西哥和美国部分地区,寨卡的主角是巴西,当年经济受所谓“紧急事件”的影响均不大。
再看“受染地区”。
世卫组织多会将一些城市或地区的严重疫情,定性为“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”,而不会随意扩大到整个国家。 当年非典疫情,也只有北京、广东、香港等被列为“疫区”,并未扩大到整个国家。
更关键的是,对于紧急事件,世界卫生组织所能给出的只是建议,呼吁国际关注和共同行动,并非硬约束,至于各国采取什么应对方案,则基于各国的实际考量。
一般而言,在紧急事件之下,相关地区受感染人员的出入境会受到影响,相关货物、邮包、行李等要进行消毒或检疫等。
相反,WHO不仅不会阻止正常贸易,反而会强调“不要进行旅行和贸易限制”。
事实上,无论WTO如何定性,一些国家都会减少国际航班和商务往来,这是基于疫情发展程度的现实考虑,与是不是所谓"疫区国"并无必然关系。
02 其二,即便“疫区”的概念成立,一次有效期也仅为3个月,且随时可以解除,所谓“影响长达三年”,纯属胡乱想象。 根据国际卫生条例,是否被列为紧急状态,是否被列为疫区,何时解除警报,要视疫情发展情况而定,不会一直存在。
换言之,只要疫情得以遏制,即便被列为紧急事件,这一帽子也随时可以摘掉。 这方面,2003年非典可作为佐证。
当年4月,世界卫生组织先后将北京、广东、香港、台湾,以及新加坡、加拿大多伦多、越南河内列为疫区。
到当年7月,随着疫情消退,这些城市均被解除疫区。 如果说非典过于遥远,那么再以2016年的巴西寨卡疫情为例,当年2月被列为紧急事件,当年11月紧急事件就被解除。
值得一提的是,身处“紧急事件”当中,作为所谓的“疫区”,当年8月的巴西奥运依旧如期举行。 可见,“紧急事件”也好,“疫区“也罢,只是针对疫情严重程度而言。只要疫情能得到控制,那么影响就无须夸大。
03
其三,中国经济已经高度融入世界,疫情只会带来短期冲击,而非长期影响。
必须说的一点是,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制造国、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。一旦进出口受到限制,世界都很难独善其身。 要知道,中国的进出口在国际上举足轻重。
2018 年,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 30.5 万亿元人民币,相当于全国GDP的1/3左右。其中,中国货物出口额占全球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为 12.8%,进口占世界比重为10.8%。
同时,国际贸易形势已经有所缓解,中国的对外开放正在路上。我国显然不会因为这一事件就原地踏步,对外开放的步伐也不会因此而收缩。
这种背景下,只要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那么这一紧急事件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就是短期的。 04
无论世卫组织如何定性,我们该做的工作都要做。
形势确实很严峻。疫情事件作为短期冲击,对于批发零售、住宿餐饮、物流运输、文化旅游等行业的影响显而易见,对于中小企业带来的压力同样超乎预期。
如何稳定经济和民生,无疑是摆在案头的重要命题。 无论是拿出更大的举措来控制疫情,还是减税降费来缓冲疫情对于经济民生的冲击,都是当务之急。